2024-08-07 | 作者:文案米-生活中的文案家园
1、例①的主语为“孟子”,宾语为“王”。作为思想家的孟轲当时是以游说之士的身份出现的,他跟最高统治者王是臣君关系;例②的主语为“武丁”,宾语为“诸侯”,武丁是商朝最高统治者,他跟诸侯是君臣关系。由此可知,“朝”字在这两个例子中表达的关系、意义都是不同的。这决定于“朝”字的语法功能,即例①的“朝”为一般用法,例②的“朝”为使动用法。
2、从意义上识别。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我们要识别某个及物动词是否用作使动必须牢记动词使动用法的语法意义,紧密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如:
3、②武丁朝诸侯(商王武丁使诸侯来朝见)。《孟子·公孙丑上》
4、译:把……当做。例:1.幕天席地:2.草菅人命:3.鱼肉百姓:4.千金一刻:5.友风而子雨:6.稍稍宾客其父:7.孟尝君客我: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9.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越国以鄙远:(三)形容词意动: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认为……形。1.不耻下问2.是古非今3.口是心非4.重男轻女重文轻理5.厚此薄彼6.不远7.邑人奇之8.渔人甚异之使动、意动的区别A.例:判断:当行动已成为事实,便构成使动。当其为心感受,规划想法时,并不意味着形成客观事实,因此为意动用法。B.依据主宾关系判断:例:一般来说,使动句叙述的是一种既成的或将成为事实的客观事实,它侧重于客观行动;意动句叙述的则常常是一种主观认识,这种主观认识可以是事实,也可以不是事实。总之,意动句更侧重于心理意念的感受。名词用如状语
5、文言文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6、(1)名词的使动用法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前者一般是专有名词的活用.后者主要是普通的名词或方面名词.例句: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是白骨长肉)(二)动词活用为名词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例句: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③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一)名词意动: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7、乱:使……扰乱劳:使……劳累
8、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闻:使……听到。
9、止:使……停止(使愚公止)
10、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11、①孟子将朝王(孟轲将要朝见大王)。《孟子·公孙丑下》
1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该谓语动词具有“使(叫、让、令)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这就是使动用法。动词、名词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13、惊:使……震惊。
1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15、从主谓关系上识别。及物动词一般用法,谓语动作由主语发出,主语是谓语动作的施事者;及物动物的使动用法,谓语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主语不是谓语动作的施事者。
16、泣:使……悲泣。
17、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普遍,它不但具有动词使动用法的语法意义,而且还具有形式上的语法特征,能带上宾语。古代汉语里及物动词用如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而且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与一般用法形式上没有区别,都能够带宾语。这里就有一个如何识别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的问题。
18、以下是七年级常见的文言文使动用法的句子:
19、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
20、使动用法的句子很多,最典型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2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使……受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
2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24、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乱:使……扰乱;劳:使……劳累。
25、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忿恚:使……恼怒。
26、走:使操军逃跑
27、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8、乐:使……快乐。